新加坡独立后的发展之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发布时间:2014-11-13 浏览次数:905
1965年9月,独立后一个月,新加坡就加入了联合国,新加坡被正式确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从此,邻国开始把新加坡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来对待。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柔佛海峡两岸的人就开始了自由来往。之后,英国于70年代在马来半岛进行推进运动,并于修建了新柔长堤。但是随着柔佛港的发展,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也就很快爆发了国家矛盾。1965年,马来西亚提出了移民入境规定,新加坡人需持有护照才能进入马来西亚,海峡两岸的便利往来便突然被终止。
1968年,两名印度尼西亚突击队员因在新加坡国内进行颠覆破坏活动被新加坡法庭判处绞刑。对此事件,新加坡拒绝让步。最后印度尼西亚则以限制印尼-新加坡之间贵重物品的贸易往来作为报复手段。
这两位左邻右里对于新加坡的态度,新加坡人民心中深感伤害,他们觉得自己周围充满着敌意。而这种被伤害感也是新加坡领导者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不愿示弱的原因之一。所以,新加坡在早期和该地区内各国的交往中,扮演着先“毒虾”后“豪猪”的形象。新加坡防御能力是为了让所有企图侵犯其主权的侵略者遭受最大的打击和代价。威慑政策被新加坡人认为是最好的防御手段。
于是,不完全依赖于东南亚邻国,成为新加坡从独立以来外交政策上所奉行的一贯性原则。新加坡开始跨过区域界线与西方国家结盟,无论军事上还是经济上,新加坡都成为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忠实的盟国。从1965 年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新加坡开始和一些西方民主国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参加了不结盟运动(NAM ,成立于1955 年)。当越南共产党开始对柬埔寨采取军事行动时,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成立于1967 年)这个框架体系下,新加坡赞成对越南采取国际制裁,最终使柬埔寨摆脱危机。
驳船和各式各样的小船拥塞在新加坡河的画面是上世纪的出版物、照片和明信片的一个经典取景。作为新加坡的主要贸易航道,新加坡河有着极大的社会纪念意义。从1977 年起,由于污染严重,不得不对新加坡河进行清理整治。